沂南县政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,核心是围绕石英砂产业 “高端化、精细化、绿色化” 需求,构建 “需求对接 — 联合研发 — 成果转化 — 人才共育” 的全链条合作体系,破解 “技术卡脖子、人才留不住、成果难落地” 的现实难题。具体可从以下六方面推进: 139 0539 9803
针对石英砂产业在 “高端提纯、绿色开采、循环利用” 等领域的技术痛点,搭建精准对接平台,避免合作 “浮于表面”。
组建产业技术需求智库
由县政府牵头,联合石英砂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(如科鲁特、祎禾科技)梳理技术清单:明确半导体级砂 “超低铁(≤5ppm)提纯”“气泡包裹体去除”、光伏砂 “粒径均匀性控制”、尾矿 “硅微粉高值化利用” 等 10-15 项核心需求,形成《沂南石英砂产业技术需求白皮书》。
依托山东省科技厅 “产学研合作平台”,定向对接武汉理工大学(玻璃新材料)、中国矿业大学(矿物加工)、山东大学(材料化学)、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(提纯工艺) 等优势机构,建立 “需求 — 技术” 匹配数据库。
举办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活动
每年举办 “中国(沂南)石英砂产业创新论坛”,邀请高校专家、企业技术负责人、下游客户(如光伏玻璃企业、半导体封装企业)参与,聚焦 “技术瓶颈 — 市场需求” 联动讨论(例如:针对光伏砂客户对 “含铁量≤80ppm” 的要求,现场对接高校提纯方案)。
建立 “高校专家沂南行” 机制:每季度邀请 1-2 所合作高校的教授团队深入企业车间,开展 “一对一” 技术诊断(如帮助中小加工企业解决水洗工艺中的废水循环问题)。
针对本地企业 “研发能力弱、中试成本高” 的问题,通过政府牵头、校企共建实体平台,降低技术转化门槛。
共建 “石英砂产业研究院”
共性技术研发:如 “低品位石英矿高效选矿工艺”(解决本地部分矿源杂质高的问题)、“棒磨设备节能改造”(降低企业能耗 30% 以上);
高端技术攻坚:联合高校实验室开展 “半导体级砂提纯中试”,政府通过 “科技创新券” 补贴中试成本的 40%(单项目最高补贴 500 万元);
标准制定:联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,制定《高端石英砂产品分级及检测标准》,提升沂南产业话语权。
建设 “中试孵化基地”,破解 “死亡谷” 难题
在矿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划出 50 亩土地,建设标准化中试车间(配备提纯、检测等通用设备),由高校团队主导中试,企业可 “零租金” 使用(政府补贴场地及设备折旧费用)。
例如:针对某高校研发的 “磁选 — 酸浸联合提纯工艺”,在中试基地完成小批量生产验证(产能 50 吨 / 月),邀请下游光伏玻璃企业现场测试,达标后由本地企业承接规模化生产,高校按销售额提取 3%-5% 的技术服务费(政府协调企业与高校签订长期分成协议)。
结合县级城市实际,通过 “柔性引才 + 本土培育” 双路径,构建稳定的人才支撑体系。
“柔性引才 + 项目绑定”,突破地域限制
实施 “石英砂产业专家顾问团” 计划:以 “年薪 + 项目奖金” 柔性引进高校教授(如武汉理工大学玻璃材料团队核心成员),明确 “每年驻沂南累计不少于 3 个月”,重点参与企业技改方案设计、研发项目指导。
推行 “高校导师 + 企业课题” 机制:企业提出技术难题(如 “尾矿渣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”),政府补贴 50% 课题经费(单个课题最高 20 万元),委托高校导师带领团队攻关,成果归企业所有,高校可共享专利使用权。
“校企联合培养 + 本地职业教育”,储备实用人才
与山东大学、临沂大学合作开设 “石英砂材料定向班”:本科阶段嵌入 “矿物加工、材料检测” 等课程,企业提供实习岗位(每月补贴 2000 元),毕业后直接入职本地企业,政府给予企业每人 5000 元就业补贴。
升级本地职业院校(如沂南县职业中专)实训能力:联合高校共建 “石英砂加工实训中心”,引入小型提纯、检测设备,开设 “石英砂检测技术”“环保处理工艺” 等课程,定向培养技术员(毕业后直接输送至企业车间,月薪 4000-6000 元),政府补贴实训设备采购费用的 60%。
通过资金补贴、流程简化、权益保障等措施,让高校敢投入、企业愿参与。
加大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
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分配
利用本地产业集群优势,为高校提供 “中试场景 + 市场反馈”,让合作更具持续性。
开放企业生产场景作为 “试验田”
联动下游市场反馈优化研发方向
沂南县政府需避免 “重签约、轻落地”,核心是通过 **“需求锚定 — 平台共建 — 利益共享 — 服务兜底”** 四步走,让高校从 “外部合作者” 变为 “产业生态共建者”:
短期(1-2 年):聚焦 2-3 项核心技术(如高纯砂提纯),通过联合攻关形成突破;
中期(3-5 年):建成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,培育 2-3 家掌握自主技术的龙头企业;
长期:形成 “高校研发 — 沂南转化 — 全国输出” 的技术辐射能力,巩固 “中国硅砂之都” 的技术制高点。
通过这种 “以产业需求拉研发、以平台载体促转化、以人才机制保落地” 的模式,既能破解当前技术短板,也能为产业长期创新注入持续动力。